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

大藏經小常識

大藏經,是將一切佛教典籍匯集起來編成的一部全集。起初叫作“一切經”,後來定名為“大藏經”,“藏”有“保藏”的意思。因其內容十分廣泛,故稱“大藏經”,又稱“藏經”。其內容主要由經、律、論三部分組成,又稱為“三藏經”,分別稱為經藏、律藏和論藏。“經”是佛教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;“律”是佛教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應遵守的規則;“論”是佛教弟子們為闡明經的理論的著述。此外還包括印度、中國的其他有關佛教史、佛教理論研究的專著。

在佛教東傳兩千年間,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、流通,數量日益增多,但最後匯集、編纂成“藏”的卻屈指可數,國內可考的不過十余次(宋及遼金八次、元二次、明四次、清一次);國外可考的,高麗三次,日本七次。我國第一部刻本漢文大藏經《開寶藏》,是公元971年宋開寶四年刻本。此後,歷宋、遼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幾個朝代,一千年間先後有各種官刻、私刻版本二十余種。

在佛教典籍的翻譯過程中,佛教中大量的思想概念已經轉換為中國人能夠領會的語言,創造出大量沿用至今的詞匯,諸如“世界、宇宙、教師、真理、實際、堅持”等。其中作為漢文音韻學的四聲,已成為今天普通話的重要標準。另外,對于漢字印刷字體的演變和最終確立,歷代《大藏經》的刊刻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第一部《大藏經》是由趙匡胤倡導完成的,以其年號命名為《開寶藏》,它的刊印開創了中國大型典籍匯編的先河。在漢文大藏經的影響下,後來又有藏文、蒙文、滿文版的《大藏經》的刊印。日本和朝鮮半島也開始刊印他們的《大藏經》。

現在,在佛教的誕生地印度次大陸,佛教原典已蕩然無存。佛教一些重要典籍卻借助漢文譯本保存了下來,流傳及作者時代歷歷分明,這是中國文明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。

發佈日期:2008年10月07日(星期二)
資料來源:責任編輯:李雪芹●新華網

沒有留言: